隨著巴黎奧運的結束,中國與美國在奧運金牌數上的激烈競爭再度引發全球關注。曾提出「修昔底德陷阱」概念的哈佛甘迺迪學院教授艾利森(Graham Allison),在美國《國家利益》(The National Interest)雜誌上撰文指出,中國在奧運賽場上的崛起,正是該國在經濟、科技、軍事等多領域全方位崛起的縮影。這次由廷洋帶你深入解析,中美在奧運和全球競爭中的最新動態。
奧運賽場上的「修昔底德陷阱」
艾利森在文章中以「中國vs.美國:地緣政治奧運會」(China vs. America: The Geopolitical Olympics)為題,詳述了中國在全球舞台上的迅速崛起。他指出,中國從40年前的奧運無名小卒,一躍成為美國最強的競爭對手。這不僅反映在金牌數上,也體現在經濟、科技和軍事等多個領域的競爭中。
在過去的幾屆奧運會中,中國逐步縮小了與美國之間的差距。從1984年洛杉磯奧運會上獲得首枚獎牌,到2008年北京奧運會奪得48面金牌,再到2021年東京奧運會上以38面金牌緊追美國,中國的奧運成績顯示了其國力的飛速增長。
奧運成績的背後:全球競爭的縮影
艾利森認為,中國在奧運會上的表現只是其全球崛起的冰山一角。根據他與哈佛學者團隊的研究,中美之間的競爭已經覆蓋了經濟、科技、軍事、外交和意識形態五大核心領域。在這些領域中,中國在某些方面甚至已經超越了美國。艾利森指出,美國情報機構過去的認知,認為中國只是「旗鼓相當的競爭對手」,如今已不再準確。奧運賽場上的運動員會告訴你,中國必須被視為「全方位齊平的競爭對手」。
中美競爭與合作的兩難
艾利森進一步探討了中美競爭背後的複雜關係。他引用了經濟學之父亞當斯密(Adam Smith)的理論,指出競爭可以激發更高的效能,讓每個國家都分得更大的一塊蛋糕。然而,這種競爭同時也帶來了「零和遊戲」的風險,尤其是在高科技產品和軍事力量的競爭中,誰佔據了主導地位,誰就擁有了更大的影響力。
儘管如此,艾利森強調,無論競爭如何激烈,中美兩國在面對全球性挑戰時仍然需要合作。從全球經濟危機到環境問題,甚至是疫情防控,都需要這兩個超級大國的協調合作。艾利森援引美國作家菲茨傑拉德(F. Scott Fitzgerald)的名言:「真正的智者能在頭腦中同時持有兩個相反的觀點,並仍然保持正常運轉。」這正是中美關係需要的智慧。